近年来,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,"乡镇律师是否免费"成为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,在乡镇地区,许多居民因经济困难或信息闭塞,遇到法律纠纷时往往陷入"请不起律师"的困境,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机制说起。
根据《法律援助法》规定,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群众可以申请免费法律服务,在乡镇司法所,确实存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值班律师,他们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咨询、代写文书甚至案件代理服务,2023年司法部数据显示,全国已建成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3.2万个,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超过130万件,其中近四成服务对象来自农村地区。
但"免费"服务并非没有门槛,申请者需通过经济状况审查,通常要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,以河南某乡镇为例,申请者需提供低保证明、残疾证明或村委会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,对于农民工讨薪、家暴维权等特定类型案件,部分地区已实行"免审查"制度,直接提供法律援助。
值得关注的是,乡镇律师资源短缺制约着服务覆盖面,在青海某偏远乡镇,司法所仅有1名法援律师,却要服务6万人口,这种情况下,许多群众只能通过"线上法律诊所"获取帮助,或选择付费聘请律师,笔者走访发现,乡镇律师每件法援案件补贴仅1500-3000元,远低于市场收费标准,导致年轻律师不愿扎根基层。
现实中还存在着"隐性收费"现象,个别乡镇律所要求当事人支付"材料费""交通费",甚至暗示需要"茶水费",这种违规行为虽属个别案例,却严重损害了群众对法律援助的信任,2022年山东某县查处的"假免费真收费"案件,就涉及3个乡镇的5名基层法律工作者。
为破解这些困境,部分地区正探索创新机制,浙江推行的"法治带头人"制度,由村干部接受法律培训后担任义务调解员;广东试点的"法律明白人"工程,已培养2.6万名乡村法律志愿者,这些基层法治力量的成长,正在填补专业律师的服务空白。
站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,完善乡镇法律援助体系任重道远,只有当法治阳光真正普照每个乡镇角落,才能让"法律面前人人平等"不再是一句空话,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、律师群体强化社会责任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,共同织就基层法治保障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