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解读“贿赂”》
贿赂,这一词汇在社会语境中带有浓厚的负面色彩。它指的是为谋取不正当利益,给予对方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。
从本质上来说,贿赂是一种腐蚀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毒瘤。在商业领域,一些企业为了获取项目、订单或者逃避监管,可能会向相关人员行贿。例如,建筑公司为了中标某个大型工程,暗中向招标负责人送上巨额现金或者价值不菲的礼品。这种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,那些靠实力、靠合理报价和优质服务的企业可能被排挤在外,导致市场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化的配置。
在政治和行政方面,贿赂更是对公共权力的亵渎。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各种公共资源分配、政策执行等权力。如果他们接受贿赂,就会在决策时违背公正、公平的原则。比如在土地审批、项目立项等事务中,收受贿赂的官员可能会违规操作,损害公众利益,让不该通过的项目顺利通过,造成土地资源浪费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恶果。
贿赂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正常运行规则,还侵蚀了人们的道德观念。它营造出一种不正当、不公正的社会风气,让人们觉得似乎只有通过金钱和物质的交易才能达成目的。然而,一个健康、有序的社会应当是崇尚公平竞争、清正廉洁的。要抵制贿赂现象,需要完善法律法规,加强监管力度,同时也要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,从根本上铲除贿赂滋生的土壤。